马博先生参加未来之星创新院1期毕业典礼+ 查看更多
马博先生参加未来之星创新院1期毕业典礼
+ 查看更多
发布日期:2020-09-10 12:44
被疫情推迟的相聚丨未来之星创新院1期毕业典礼
2020年9月,公立校迎来开学,线下教育场景从“停工停课”陆续恢复。未来之星创新院1期的同学们也在9月4日—6日相聚北京,参加自己迟到的“毕业课程”。
受疫情影响,课程时间从3月改到9月。变化的,还有课程主题。疫情期间,行业格局、组织管理、资金储备、教育MCN、创始人成长、线下转线上、教育OMO等都成为教育创业者更为关注的话题。
为此,未来之星调整课程内容,聚焦后疫情时代教育企业与教育创业者亟需的认知、经验和教训,邀请到未来之星校长、好未来创始人兼CEO张邦鑫,好未来战略投资部负责人李彭,好未来教育研究院研究员、学而思网校一对一首席教学官李睿,茅庐学堂创始人张山岭,创新工场合伙人张丽君,东方优播CEO朱宇,碳9资本创始人冯新,快手课堂运营总监李卓等讲师,为同学们分享关于教育行业发展趋势、投融资环境与节奏、企业管理、产品核心竞争力打造、创始人成长、教育OMO探索等方向的深度认知。
此外,本次课程还邀请到未来之星创业营6期校友、弈学园&嗨小蜗围棋CEO王东,未来之星创新院1期同学、菲动武道体能创始人胡银保,他们围绕素质教育的抗风险能力,分享了素质教育线上化的实践,创业者疫情前后战略调整等一线感知和经验。
被疫情改变的教育行业:钱、人、供应链
李彭:后疫情时代,创业者要从短期和长期分别思考

李彭指出,当下的疫情尚未结束,而是进入常态化。后疫情时代,教育创业者应该从短期和长期两种模式来思考。
短期,应该依靠连续性创新来优化模式和效率,重点关注在线化进程,流量及与流量转化相关的行业实操认知和模式迭代。
长期,借鉴消费零售经历的“夫妻店-连锁现代化-垂类突破-平台化-去中心化”的发展历程,推演教育行业的可能方向,重点关注渠道和供应链的升级,特别是生产关系和技术的创新。
张山岭:疫情让创业者真实地面对企业管理


张山岭指出,疫情让创业者开始真实地面对企业管理。企业发展过程中要面对人才不够用、管理能力弱和组织跟不上等管理问题。
企业管理有六个核心点,战略、组织、人才、品牌、技术、财务。首先是战略,即从规划到执行的一整套闭环;其次,是用组织去与战略匹配,包括软文化和硬制度;好的人才能够构建组织,进而吸引更多好的人才;品牌可以争取到外部空间;先进的技术和财务的资本,则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发展。
李睿:教育理念不应该只写在墙上


李睿就如何打造产品竞争力做了分享,他指出,教育理念不断落地的过程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。如何借助教育理念建立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。
在他看来,教育理念不是空洞的口号,不应该只写在墙上。教育理念应该是寻找产品方法论的分析框架,是能够切实指导业务的。而产品方法论的落地应该是统一的,对内统一团队,对外吸引客户。
张丽君:寒冬中,企业健康度非常关键


结合自己的教育创投经历,张丽君表示,寒冬,促使教育行业回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教育行业真正的壁垒是品牌、团队和组织,而不是技术和产品。企业要实现流量、内容、产品和服务之间协同,打造前后端快速迭代耦合的模式。
在下行周期,投资人很谨慎,决策速度慢,企业的健康度就变得非常关键。在确保现金流和财务健康的前提下,单个轮次尽量多融钱,创业者不要太担心估值的高低或股份的稀释,最重要的是活下来。二级市场的活跃和国内疫情的趋稳,使当前成为下行周期中融资的小窗口期,教育创业者要把握这次机会。
李卓:理解教育新经济


李卓指出,短视频+直播,是一种高效建立信任的“社交工具”。当有足够强大的算法把人连接起来,就能够产生信任,快手因此实现了“半陌生社交”,为更多商业的可能性提供了基础。
对于教育行业,3亿DAU的快手生态意味着新的消费群体和用户心智,新的学习方式,新的组织形式。参与到快手生态的教育新经济,企业需要对生态有认知,进而搭建SOP,升级组织和重构供应链。
冯新:企业成长的本质是创始人的成长


冯新从创始人成长的角度做了细致分享,他表示,创业企业成长的本质是创始人的成长。企业能达到的高度,取决于创始人对创业企业成长规律的深刻洞察,创始人在自我认知和自我突破上能达到的高度。
创始人成长的核心是对认知的管理。处于不同轮次的创业者的最大差距,是直达事物本质的认知差距。这也是创业者与创业者比拼的核心能力。认知不是知识,是对人性、对事物发展的趋势、规律、底层逻辑以及对控制世界的隐性规则的深刻洞察。
朱宇:探索教育OMO,要分析本质和规律


朱宇从OMO的定义出发,重新阐释了OMO的本质。在他看来,OMO是在原有的纯线下场景或纯线上场景,已经无法产生更大的边际收益时,通过线上线上相融合,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,结合线下产品与场景,大幅提升效率与品质,产生更多的收入、利润、口碑,是O2O模式的进一步升级。
朱宇表示,OMO模式不是简单地把线下某一环节放到线上,而是试图在交易到服务的全过程上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,并期望通过这种形式来解决纯线下、纯线上、OMO模式中的问题。
他指出,技术的进步在改变一切,OMO是教培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。教育OMO的细分市场机会有两个,在高线城市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价格问题,在低线城市解决高收入人群的品质问题。创业者对企业发展的考虑和摸索不应是盲目的,也不用焦虑,分析本质和规律,要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来走。
被疫情改变的教育企业:
线上化、精细管理与长期主义
胡银保:教育创业者要坚持长期主义

胡银保分享了自己对疫情的反思。他指出,疫情的到来,让教育创业者摆脱惯性模式,暴露出企业之前的问题。疫情前有部分教育企业缺乏精细化的管理,扩张盲目,在做强和做大的优先顺序上走了弯路。
疫情既是困难,也是机会,一个让团队做充分的反思和足够时间调整的机会,走更稳健发展的道路。面对这次“危机去浮云”的过程,教育创业者要坚持长期主义,把教育事业的规划往10-20年去着眼。
王东:线上化不是照搬线下,要去想什么是线上才能做的


王东结合自己的业务探索指出,有两种在线化,第一种是在线销售、在线上课、在线服务;第二种是为了智能化和网络化准备的在线化。前者是把在线当做目标,后者是把在线当过程。
创业者应该关注是第二种在线化,不要想如何把线下场景转到线上,要去想什么是线上能做而线下不能做的。在线教育的体验和效果一定会超过纯线下的,因为在线化是智能化的前提。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,谁先完成智能化和网络化谁就获得主导权,这个机会对于双方是同等的。
从云班会到毕业仪式:友情、约定与成长
回想在4月3日未来之星创新院1期“抗疫主题”云班会上,各位同学线上把酒言欢,互相支持鼓励,分享疫情期间的应对和思考。5个月后,同学们就已经在北京相聚。


在云班会上同学们互相鼓励最多的是——保持乐观,积极应对。这句话也在毕业分享环节上被提到最多次。创新院1期的课程因为疫情而被拉长,却更促进了同学们的友情。不论是毕业视频,还是分享中,成长和感谢是最核心的主题。



正如未来之星创新院1期班长韩庆久所说:“今天的结束是新的开始,我们这个班不会结束,永远是一个班。如果大家愿意,我还想做大家的班长。”毕业只是创业者成长的开始,面向教育更好的未来,慢慢来更快,一起走更远。
分享到: